晋绥边区参议员--刘玉兰

2022-06-22  栏目:吕梁文旅  浏览:
 


  刘玉兰(1904--1947). 女,出生于临县城内一书香门第之家。她从小受父亲的启蒙教育,八岁入私塾读书,长大后考入太原国民师范。上学期间,她受到孙中山民主思想和苏联“十月革命”影响,追求进步,参加革命活动。

  1921年,刘玉兰毕业回乡,与都督村的李兴喜结为良缘,后到李家坡底村任小学教师。

  1938年,临县在“牺盟会”的发动下,抗日烽火越烧越旺。刘玉兰早有报国之心,于是自愿加入“牺盟会”,参加妇女培训班,发动农民开展“减租减息”“回赎土地”运动。她组织妇女织“标准布”,做军鞋。积极向上,得到党的信任和群众的拥护,被选为李家坡底行政村村长。1942年,八路军三五八旅716团驻扎在临县都督村,时任政委的余秋里(后任国务院副总理),参谋长钱志安(后任沈阳军区政委)两位团首长,由刘玉兰安排在她家院子里,洗衣扫地,热情照顾。首长们看到刘玉兰大胆泼辣,忠于党的事业,主动介绍刘玉兰加入中国共产党。

    刘玉兰入党后,将祖辈留下的2800多块银元、3万多斤粮食,先后都支援了抗日事业。她的模范事迹,多次受到各级领导的表彰。据民国31年8月4日《抗战日报》载:晋绥边区召开“妇女参选代表大会”,选出10名参议员,5名候补参议员,刘玉兰为候补参议员。

  1947年3月,临县土地改革运动开始,出现“群众要怎么办就怎么办”的极左倾向,运动中“揭盖子”、“ 搬石头”,结果有无数党的干部和群众受到冲击,有的被整死。刘玉兰不理解这种做法,就与临县参议会副议长刘佑卿到兴县反映情况,边区领导出面保护革命干部,让他(她)们暂留兴县。但由于刘玉兰身怀六甲,临近产期,不得不回都督村生产。不料回村第二天,就被关进寒窑。在寒窑里生下孩子,未满月就被揪出去批斗毒打,后不幸含冤去世。

这里插入畅言的留言代码